第26章石勒乱世建后赵 (第1/2页)
正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319年,华夏大地烽火连天,西晋王朝覆灭后的余烬仍在燃烧,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中原。羯族首领石勒,此时已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非凡的领导智慧,麾下聚集了一众能征善战之士与足智多谋的幕僚,成为这乱世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然而,西晋统治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民族融合与汉化政策,试图将各少数民族纳入其统治体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勒的父亲匐勒,为了部落能够在西晋的统治下更好地生存,决定给自己取一个汉姓。经过一番考量,他选择了“周”姓。这一选择或许是受到当时一些汉族文化的影响,“周”姓在汉族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底蕴,象征着古老、尊贵与传承。匐勒期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能让部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减少因民族差异带来的歧视与压迫。
石勒的父亲周曷朱,虽有着小帅的名号,但部落生活依旧艰辛。周曷朱性情粗暴,部落中的事务常让他焦头烂额,对石勒的教导也颇为简单直接。石勒年少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志向远大,不愿在这动荡的世道中随波逐流。稍大一些后,石勒为了生计,与同乡一起外出经商。然而,西晋末年的世道混乱,盗贼横行,商业活动充满了风险。石勒在经商途中,时常遭遇劫匪,货物被抢、钱财被夺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这些挫折并未让石勒屈服,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生机。
这段被掳掠的经历,让石勒对西晋王朝充满了仇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逃脱充军命运后,石勒召集了一些同样饱受苦难的羯族兄弟,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起初,这支队伍规模很小,装备简陋,但石勒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带领兄弟们在乱世中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们劫富济贫,在民间赢得了一定的声望,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
石勒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沉声道:“先生所言极是,孤也早有此意。这乱世之中,唯有自立为王,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成就一番霸业。”说罢,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在营帐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国号、都城等事宜。
张宾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说道:“主公,咱们羯族源自匈奴别部,可定国号为‘赵’,以示继承大统,承接天命。至于都城,襄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咱们在此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可将其作为都城,再逐步向外扩张。”
消息一经传出,襄国城内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庆祝新政权的诞生。石勒也趁此机会,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他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必须赢得民心。于是,他下令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鼓励农桑,同时设立太学,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储备力量。
这日,石勒正在营帐中与张宾商议应对之策,斥候匆匆来报:“主公,王浚派大将祁弘率领五万大军,正向襄国杀来!”
张宾上前一步,献上计策:“主公,王浚军队虽多,但骄纵轻敌。咱们可先示弱,诱敌深入,再在险要之地设下伏兵,一举将其歼灭。”
几日后,祁弘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襄国城下。见石勒龟缩城中,不敢应战,祁弘不禁仰天大笑:“石勒不过是个胆小如鼠之辈,听闻我大军前来,竟吓得躲在城中不敢出来!”说罢,便下令攻城。
经此一战,石勒的威名传遍四方,周边的势力纷纷对他敬畏有加。石勒趁势出击,不断扩张领土,后赵的版图在他的手中逐渐扩大。而石勒也深知,这只是他霸业的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在等待着他。
宴后,石勒找来张宾,继续商讨治国方略。“先生,如今外部威胁暂时解除,可国内百废待兴,朝堂之上也需整肃,你有何高见?”石勒目光恳切地看着张宾。
石勒点头赞同:“先生所言极是。孤出身低微,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明日便张贴告示,广纳贤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孤定不会埋没。”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跟随石勒多年的旧部,习惯了以往的行事作风,对新的规章制度多有抵触。其中,石勒的远房堂弟石强,在负责征收赋税时,中饱私囊,还对前来质问的百姓大打出手。
石强被押到朝堂,一脸满不在乎:“兄长,不过是一点小事,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此举一出,朝堂内外一片震惊。众人皆知石勒治军严明,却没想到他对自家人也毫不留情。从此,官员们人人自危,行事愈发谨慎,后赵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这日,石勒召集了国内的文人雅士、各族首领,齐聚一堂。他率先开口:“孤虽出身行伍,但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如今咱们后赵,汇聚了各族百姓,大家文化不同、习俗各异,若不能相互包容,国家如何长治久安?”
一位羯族将领却不以为然:“咱们羯族有自己的传统,为何要学汉人那一套?”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石勒当即下令,在襄国兴建学校,聘请名师任教,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开设了算术、律法等课程。同时,他还鼓励各族之间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