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拓跋珪战慕容宝 (第1/1页)
正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北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被冬日的寒风笼罩,霜雪凝在城墙的砖石上,闪烁着冷峻的光。道武帝拓跋珪站在宫殿的高台上,望着城中忙碌的景象,眉头紧锁,心中盘算着与后燕即将到来的战事。后燕由慕容垂建立,占据着广袤富饶之地,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一带),兵强马壮,自建立后四处扩张,早已对北魏的土地垂涎三尺,边境冲突不断,北魏百姓苦不堪言。在拓跋珪眼中,后燕是北魏发展壮大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这一战避无可避。
拓跋珪目光一凛,心中却镇定自若。他出身于乱世,自幼历经磨难,在复国的艰辛历程中,早已铸就了坚毅果决的性格与卓越的军事才能。此刻,他脑海中迅速浮现出应对之策,抬眸看向殿下群臣,沉稳开口:“慕容宝虽来势汹汹,但不过是个骄傲自大、缺乏实战经验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我军先避其锋芒,再寻机破敌。”说罢,他转头看向身旁的长史张衮,两人目光交汇,彼此心领神会。张衮智谋过人,是拓跋珪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每次遇到棘手难题,二人总能默契地制定出克敌之策。
拓跋珪微微点头,正欲下令,这时,帐下一员年轻将领上前,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目光如炬,正是拓跋仪。他是拓跋珪的堂弟,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秦明王拓跋翰之子,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性格豪爽且重情重义,在军中威望颇高。登国三年(388年),拓跋仪曾奉拓跋珪之命出使后燕。彼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后燕表面强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慕容垂虽威名远扬,但年事已高,太子慕容宝性格软弱,缺乏决断力,难以服众;而范阳王慕容德自恃才华出众,野心勃勃,对慕容宝继承大统一事心怀不满。拓跋仪回朝后,便向拓跋珪建言:“慕容垂死后才是消灭后燕的时机,如今后燕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待其内部生乱,便是我北魏崛起之机。”此番言论为北魏制定对后燕的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拓跋珪深以为然。
拓跋珪看着堂弟,眼中露出赞赏之色:“仪弟,务必小心行事。”
安排妥当后,北魏军队有条不紊地行动起来。拓跋珪带领主力部队西渡黄河,同时派出多路斥候,密切关注后燕军队的一举一动。慕容宝率领后燕军队抵达五原后,见北魏军队避而不战,以为拓跋珪畏惧自己,不禁得意洋洋,愈发骄纵轻敌。
拓跋珪得知后燕军队撤退的消息,眼中闪过一丝寒光:“时机已到!”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追击之策。
“张长史所言极是,不过,我观天象,近日黄河即将结冰,到时我军可踏冰渡河,出奇制胜。”拓跋珪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
拓跋珪大喜:“好!仪弟此次立下大功。待黄河结冰,我军便全力追击,务必将燕军一举歼灭!”
再说参合陂(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附近),此地位于一片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周围有河流环绕,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慕容宝率军撤退时,途径参合陂,便决定在此处扎营休息。他认为此地地形险要,北魏军队一时半会儿追不上来,便放松了警惕。
与此同时,后燕军营中,一个年轻的和尚昙猛,突然感到一阵不安。他起身走出营帐,望着天空中滚滚而来的黑色烟团,脸色大变,急忙跑到慕容宝的营帐前求见。
慕容宝却不以为然,冷笑道:“那拓跋珪躲了这么久,如今怎敢追来?你莫要在此妖言惑众!”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拓跋珪已下令发动攻击。北魏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冲下山坡,瞬间冲进后燕军营。后燕士兵从睡梦中惊醒,顿时惊慌失措,营帐内一片混乱。
慕容宝从睡梦中惊醒,听到外面的喊杀声,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匆忙跳上战马,在亲兵的护卫下,拼命杀出一条血路,仓皇逃窜。慕容农、慕容麟等将领也各自突围,但后燕军队早已乱作一团,几乎全军覆没,四五万人被俘虏,王公大臣数千人也落入北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