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弹劾 (第1/2页)
公子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萧瑀绝不是个蠢人,相反,在政治上很是精明。
他出身南朝大梁皇族,父亲名萧岿,是后梁明帝,姐姐是隋朝晋王杨广的妃,既那位历经六为皇帝的萧皇后;他的妻子是隋炀帝之母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
这家世,牛不牛生长在这等人家,自幼耳濡目染,便有颗七窍玲珑心。
隋文帝杨坚废除大梁,萧瑀同长兄惠宗靖帝萧琮同进入长安。兄长被隋炀帝赐死,萧瑀却得以保命,周旋其中。然后投奔李渊,最终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样个跌宕生左右逢源的人物,自然有着极其缜密的心思。
他敢于凭借自己清流的身份纠集江南士族在朝中的文官,发起弹劾房俊的事件来抵制李二陛下伸向江南的触手,便算定了在东征高句丽这样的巨大心愿面前,李二陛下的第选择必然是团结江南士族,绝对不会对江南士族悍然下手。
也即是说,这次弹劾房俊的事件其实并不是针对房俊或者某个人,只是江南士族的个态度。
皇帝您想要干什么我们都支持,但是想要动我们的利益,不行
然而现在,事情早已超出萧瑀的原意。
这必然是有人在暗中裹挟了江南士族的本意,将风潮的规模推上个不可操控的程度。
现在,更是将房玄龄都卷了进来
萧瑀出身显贵,曾与高祖皇帝李渊同为隋朝大臣。他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杜如晦房玄龄温彦博魏徵等人,在论政事时常与他们发生争执,即使在李二陛下面前也常对他们出言不恭。秉性鲠直狷介,难以容人之短,见房玄龄等人有过失,就痛加指责,并常贬低他们。
可是这并不代表萧瑀不明白房玄龄的地位
那是皇帝身边最得力的臂膀,称之为肱骨之臣绝不为过房玄龄当年与杜如晦齐名,杜如晦死后,便与长孙无忌相提并论。论关系亲疏,是长孙无忌更胜筹,但若是论皇帝的依赖,满朝文武,无人可胜过房玄龄
是有人要打击房玄龄
还是挑拨江南士族,令江南陷入混乱
这场由他发起的风潮,却早已不受他的掌控,他所能做的,也唯有就静观其变。
萧瑀有股深深的无力感,冷汗涔涔而下,细思极恐
大殿里落针可闻。
房玄龄是什么人
居然用这种莫须有的罪名将朝宰辅牵扯进来,是吃了豹子胆,还是有人给撑腰
形势不明,没人敢轻易发表意见,即便是亲近房玄龄的大臣,亦是沉默以对,静观其变。
御座之上的李二陛下英武的容颜阴沉似水,不见喜怒。
谢文举身边另位监察御史出班奏道:“微臣监察御史张芳,弹劾崇贤馆校书郎房俊,依仗其父权势,屡次殴打亲王重臣官员,甚至于长安街头将出家人殴打至重伤,嚣张跋扈目无王法,恳请陛下明察,将其严惩,以正国法,还关中百姓个朗朗乾坤”
边的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都看出来了,这是真要将房玄龄牵扯进去啊
张芳话音刚落,又有人出班奏道:“微臣监察御史段子明,弹劾崇贤馆校书郎房俊因建筑府邸而侵吞工部木料石料等物,数额重大,触目惊心”
大殿之上片沉默。
文武大臣的眼神都下意识的看向其余几位尚未发言的监察御史。
话说唐朝的监察御史就是多
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新唐书百官志三有载:“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简单来说,这帮家伙官儿不大,但是管天管地甚至管皇帝,就没有他们管不到的
最关键的点,这帮监察御史可以“风闻奏事”
风闻奏事,源于汉代的“三公谣言奏事”,东汉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据传闻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称为“谣言奏事”,至南北朝乃成为御史的特殊权力,到了唐朝,已经成为国家律例。
顾名思义,所谓的风闻奏事,就是只要听说了,可以去核实,也可以不核实,都能作为弹劾的基础。
当然,单纯的道听途说的风闻奏事与核实过材料之后的“与风闻雷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威力足够
尤其是对于房俊这样名声很差的官员,简直就是致命的虽然不定能令其领受国法的制裁,但是降职罢官,却对轻而易举
所谓“三人成虎”,这么多的监察御史全部弹劾个人,罪名又是如此的五花门,按照般情况来说,这个被弹劾的官员简直就是“坏透了”,已经成为官场的耻辱,打入十层地狱也不为过
皇帝偏袒于房俊,这是必然的情况,谁心里都清楚。
但是为了偏袒个臣子,便与整个国家的体制违背甚至是废黜,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这就是这些监察御史的底气所在
最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