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名器动四方 (第1/2页)
情何以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就在剑器长相思落于姜望手中时,有如画圣落下点睛一笔,真龙离轴而去。 姜望感觉他的手,一直在渴望这柄剑。 他也感觉到这柄剑,一直在渴望他的手。 握剑的这一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剑式完整了。在这一刻,他知道了自己在天府秘境里挥出的那一剑是什么。 因为那一剑已经在他的心里成型。 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若不是顾及剑炉在此,他几乎按剑欲啸,直恨不得在此一舞。 直到他握住长相思的这一刻,精气神交融一体,这柄剑才算是真正铸成。 嗡~ 锵! 剑器自吟。 长相思的这一声,仿佛某种宣告。 就在此刻,守护着廉氏剑炉的巨大剑阵有了异动。 无数残剑发出剑鸣。 仿佛欢呼雀跃,又似不甘黯淡。 剑光如星,剑光如芒。 剑气冲霄,剑啸四方! 整个廉氏家族,不,整个南遥城都轰动了。 剑阵自鸣。 这是名器出世之像。 史书有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这句话是说,只有权力是万万不能让给别人的,君主威福自用。 器乃外在仪制,名乃威严爵号,都是至高权力的表现。 而在铸兵领域,唯有最优秀的兵器,才能够被冠以“名器”之称。 它们往往可以流传千古,象征着铸兵师的最高成就。 整个廉氏家族建立南遥城以来,剑炉中只出了三柄名器。 算上刀炉、枪炉。(廉氏只留有这三座古炉。) 以及其它非古炉所铸。 数百年间,也只出了名器十二件。 就这十二件名器,即让廉氏成为了铸兵师五大圣地之一。 而今居然出现了剑炉的第三柄名器,廉氏的第十三件名器! 举城沸腾! 就在名器出世,剑阵自鸣之后。 廉雀忽然放声大笑,畅快无比。 他的精、气、神在这一刻凝练无比,整个人如一座火炉,气势勃然而发。 那边剑炉之火也已腾起,似与他互相呼应。 在他身后,虚空之中,升起一座门户。 正是天地门! 外人只能隐隐见此。 大部分时候,天地门的具体模样,只有本人看得清楚。 就在此时,门户轰然洞开! 元气汹涌沸腾,如在燃烧。 好似廉雀的身体里,生起了一座不灭的火炉。 他竟然借着铸出名器之机,一举推开天地门! 姜望在一旁,隐隐听到龙吟之声。 那是廉雀已经跨过天地之阻隔,道脉腾龙,龙入躯干之海。 人身有四海,脊柱海为第一海,在道脉与脊柱海交叠之时,第一海又被直接称为通天宫。当然,通天宫会“腾龙”离去,游入第二海。 躯干海为第二海,又名五脏府。 此境是为腾龙之境,修者至此,正如神龙腾渊。 像王夷吾那样强大到嫌弃天地门太脆弱的毕竟是异数。 一般来说,愈是强者,天地门愈是难开。 廉雀本以为自己还需两年光景打磨,没想到一朝功成。 就像他只是想倾尽全力为姜望铸一柄剑,力求不欠于人而已,也没想到自己能铸出一柄名器。 这柄长相思不仅廉雀为此付出一切,也完全贯彻了姜望的精气神。 廉雀看了看姜望手中的长相思,然后才看了姜望一眼,说道:“等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惊讶。都是正常现象。” 姜望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这话的意思,廉雀掐动印决,剑阵大开! 之前他们进来时,只开了一条小路。而此时廉雀打开了整座剑阵,剑器虽如林,却再不能阻隔视线。 于是乎,整座剑炉,包括剑炉前的廉雀与姜望,就瞬间暴露在密密麻麻的目光之中。 “廉雀!” “廉雀少爷!” “廉雀哥!这边!” “雀儿,是雀儿,出息啊,大出息!” 南遥城是铸兵师之城。 名器出世是整座城市最大的盛事。 除开实在脱不了身的,几乎所有人都往廉家附近聚集。哪怕看不到名器的样子,也想沾沾这种福气。 而有资格围在剑炉外的,自然都是廉氏族人。 放眼望去,全是人头。耳中所听,全是赞誉。 仿佛廉雀之前在族中所受的冷嘲热讽,都只是一个碎梦泡影。 廉雀携道脉腾龙之势,铸成名剑之威,四下拱手为礼。 他耿直不善言辞,但扬眉吐气,也难免欢欣。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姜望对廉雀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家伙在廉氏的地位,与重玄胜在本家的地位差不多,都是主脉嫡系,但也都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相较于重玄胜,廉雀并没有什么野心。他只醉心于铸兵,对其它事情都不太感兴趣,所以反倒活得轻松一些。 但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争,别人就会对他放心的。 就像他去天府秘境只是单纯的寻求突破,结果失败回来之后立即陷入舆论困境。 不过,现在铸成长相思,他的地位已经基本巩固。 此时若真动族长位置动了心,机会也是大增。以他的性格而言,其实祸福难料。 人群在此时让开,一个枣红脸的高大老者排众而来,身后浩浩荡荡跟了一群人。 廉雀躬身礼道:“族长!” 作为廉雀的朋友,姜望很守礼的跟着鞠了一躬。 “好,好!小雀儿有出息!” 廉氏当代族长廉铸平洪声夸赞,罢了又转向姜望,当然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姜望手中的长相思上:“这位就是你的朋友姜望吧?” 也不等姜望回答,他又是一赞:“好。神通可期,少年英雄!也不算辱没此剑。” 姜望只得谦道:“您过誉了。” “来,拿来吧。”廉铸平伸出手,他的手骨架粗大,瞧起来非常有力。 “这……”看着这老头几乎要把长相思吃下去的眼神,姜望不由得紧了紧长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