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行于刀尖 (第1/2页)
情何以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董阿小院中。 第三个道旋眼看就要建立,姜望并未担忧能否成就第一个小周天循环。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如今已有这样的自信。 但对于踏入周天境之后所刻印的瞬发道术,他还是有所疑虑。 这是修者刻印的第一门瞬发道术,而瞬发道术对战斗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在完全能够拆解道术本身之前,一门道术再纯熟、再迅速,也得有个几息时间。而在激烈的搏杀中,一息的间隙就足够致命。 姜望的那柄法器长剑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其本身刻印了一门金光箭。金光箭并不强大,但剑器阵纹使得它达成近乎瞬发的效果,它便在战斗中有了应用意义。 不过冷却时间太长,也是它无法忽略的缺点。 在完成小周天循环之后,通天宫便能够支持他刻印一门瞬发道术。 而就他目前在道院所学到的低阶道术里,确实没有足够令人满意的,缺乏像望江城道院波涛三叠那种极具应用性的道术。 董阿不可能有精力投入到低阶道术的研发和革新,这种事情往往都是道院本身厚积薄发的成果,而枫林城道院崛起的时间不长,底蕴并不足够。 “火行与木行道术,你倾向于哪一个。”董阿问。 作为师长,他对姜望兼修的方向自然是清楚。 木行道术往往束缚力更强,而火行道术攻击更暴烈。 姜望早有想法:“第一门瞬发道术,我希望是火行。更暴烈的攻击,能够更好融入我目前的战斗体系中。” 董阿点点头:“正好国道院最近破解出了一门丙等上品道术。” 他伸出一根手指,一点火星跃起。 那火星灵动活泼,稍稍扭动,便化作一朵火焰之花,在他的指尖绽开。 董阿本人虽然最擅木行道术,但一门低阶的火行道术,对他来说也不存在难度。 姜望能够感知到这朵火焰之花的炙烈,尽管它看起来如此静美温顺。 “焰花。”董阿解说道:“自左光烈创造出‘焰花焚城’这门道术以后,各国都有人在尝试破解,国道院也是在不久之前才有了结果。这朵焰花,就是出自焰花焚城。是丙等道术中的最上品。” 姜望非常满意,无法更满意了。撇开天赋异禀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丙等道术就是八品周天境修士的上限。 这门道术已是丙等上品,尤其它还是焰花,是道术焰花焚城的基础。 “董师,就这门道术了。”姜望立即道。 董阿取出一个小册子,丢给姜望:“这里面是印决,嗯,还有一些我对这门道术的思考,你自己拿回去看吧。扣光你剩下的道勋。” 扣除道勋是应有之义,道院免费教习一些常规道术。但如焰花这等品阶的道术,自然不在常规之列。多少人打破脑袋想去换,道勋榜上根本没有。 国道院刚刚破解出来,目前还只在董阿这种级别的强者中流转。肯将这门道术传给姜望,足见看重。 自三山城之后,姜望的道勋本就已经所剩无几,这下是占了大便宜。 董阿虽然为人刚直,常常显得不近人情,但对弟子的爱护也并不掺假。 姜望恭恭敬敬地接过小册,放置入怀。 按理说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他这便应该告辞离去。 但鬼使神差地,他又盘膝坐了下来:“董师……” “有事直说。” “您知道……有人族掳掠水族,抽取道脉的事情吗?”姜望小心翼翼地关注着董阿的表情。 以他的谨慎,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这段时间以来,董阿已经在他心里建立了信任。 “然后呢?”董阿眉也不抬。 “这种事情,您难道不觉得可恨吗?” “谁可恨?”董阿看着他:“水族也有吞噬人族的事情,你又知道吗?要不要让我给你看一看缉刑司的卷宗?” 给董阿的目光逼视,姜望心中紧张,一时讷讷。 “唉。”注意到姜望的忐忑,董阿缓和了目光,“我们都知道,这些只是少数情况。就像人族本身,也有食人恶魔,这难道就能说明人族全部以族人为食吗?” 他的语气也平和下来:“但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两个族群,问题就没那么简单。这种事情不好说。人族水族再怎么亲如一家,毕竟不是一家。” 姜望硬着头皮道:“问题是现在,已经不是少数情况了。我发现缉刑司的人……” “放肆!”董阿厉声喝道:“这话是你能说的吗?” 他表情严肃:“姜望你记住。你现在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好好修行,完美搭建小周天。然后考郡院,考国院。我不管你是从哪里打听到的消息,这些事情,不是你一个城道院弟子该操心的!” “是。”姜望低头认错:“弟子明白。” …… 仍然是那处白骨铺道的山洞中。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很久,白骨宝座上的骷髅,却还没有现身。 “还要等多久?”妙玉依然是一身红裳,但是表情有些不太耐烦。 “散了吧。”白骨使者道:“大长老肯定是被什么事情绊住,今天不会出现了。” “桀桀桀桀……”今天山洞里多了一个干瘦的老人,地位显然不比使者和圣女低,他面向白骨宝座的方向,搭着双手道:“他带着鬼门关虚影,能有什么事情,绊得住他?” “大长老不是在云国有个大动作吗?”白骨使者声音里带着笑意:“云上之国有什么,你说呢,二长老?” 一位圣女,一名使者,三大长老,十二骨面。代表着白骨道现今的高层力量。 就地位来说,圣女最为超然。但就实力而言,白骨道目前做主的是大长老。 三长老献祭自身,成就鬼门关虚影。如今若说教内谁还能与大长老抗衡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