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第1/5页)
春有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117章第117章
洪武二十四年春。
随着诸位藩王陆续离京,应天府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的风波。之前虽说有人拿着′证据'一口咬定秦王、晋王、燕王与朱标遇刺的事儿脱不了干系,但所谓朱标留下的"证据'不过是太子一派的说法,朱标可啥都没给他们留。
至于刺杀朱标一事到底如何,就如朱元璋派人调查的那样,确实是在鲁王封地兴风作浪的乱民贼寇做的。
鲁王犯下种种,激起民愤,有心心人加以利用,反抗的乱民队伍眨眼就变得庞大。
朱标体恤百姓冤屈,也不想血腥扩大,镇压暴动的手段算得上温和,在绝对武力优势的大明军队威胁下,朱标承诺给悔过的乱民一个机会,只要放下刀,朝廷不予追究。
一边打一边丢甜枣,没多久乱民队伍就散了。不少因为心中激愤被裹挟着加入叛乱队伍的百姓,有受了冤屈的,也有本身就活得艰难的,也有趁水摸鱼的。
朱标真正要费神处理的从来不是镇压暴乱,而是安抚安顿好百姓。自古以来,真正敢与朝廷作对的百姓是很少的,多是官逼民反,百姓活不下去,心中愤怒才会聚起来叛乱。
朱标一心为民,宁可错放一部分乱民,也不愿普通百姓被裹挟着遭殃。有心人′利用他的仁慈,暗中谋划刺杀。
之前也遇过几次刺杀,因为朱标护卫重重,都是有惊无险,却让朱标顺着些蛛丝马迹查到了秦王。
秦王以下犯上,野心勃勃,朱标也是一再心软。后来朱标派心腹去调查秦王,也不是从埋伏的乱民贼寇入手的,而是路上刺杀他的老翁一家。
乱民贼寇打着′官逼民反'的旗号,刺杀朱标。背后肯定有推手,朱标也知道,不过要查清楚就没那么容易了,需要花些时间。而那老翁一家给了朱标突破口,加上朱标心心中已有怀疑的人选,让心腹有目标地去查,果不其然,顺藤摸瓜地查到了秦王身上。朱标如果能回京,是否还会对秦王心慈手软,不可知。不过他突发急症那晚,情况极其凶险,刘太医还是靠着一手金针之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拖住一点时间,足够他交代几句遗言。朱标只留了心腹在屋内,留下三句话。
就连伺候多年的大太监也不知道朱标交代了什么,他和刘太医都候在屋外,等再进去,朱标已经出气比进气多,口不能言了,盯着虚空没一会儿,唇角动了动就闭了眼。
那一封朱标到死都没拆开的袖中密信,此刻正在吕氏手中。信中查的是吕氏奶嬷嬷陈氏,内容不多,但也查到陈嬷嬷不是普通深宅老仆,对药理有些了解。
如果朱标继续让人查下.说不定,还真能顺着陈嬷嬷找到点有用的东西。
比如吕氏后宅一些小事,那是连吕本都不知道的一些小事。吕氏把纸条折好,放在烛火上,火苗很快吞噬了整张纸条,也一瞬间照亮吕氏面无表情的脸庞。
又如何呢,这些根本不重要,陈嬷嬷会药膳,这是吕氏一早就告诉过朱标的,只是到底多擅长,擅长哪些,没人去深究而已。而且,就算陈嬷嬷会药理医术,那也说明不了什么。整个太医院的太医、医侍加起来,医术高明的不在少数,难道还能看着常氏吃错药被害吗。
这些统统不算什么,问题关键是,朱标怀疑了,怀疑她,怀疑吕氏一族。再是如何小心行事,总会留下一些痕迹,有心去查,迟早会找到点什么。疑心一旦有了点佐证,那就会越来越大。
她精心营造的一切就会在这个小小疑心下,逐渐不稳,坍塌。吕氏眸中闪过浓稠暗色,有长睫掩盖,跪在地上的人根本看不见,直到吕氏淡声道:“退下吧。”
“是。”
小宦官跪安,慢慢退了出去。
室内很安静,没多久屏风后走出一道身影,是吕本,他沉着眉,面色不太好看。因为吕氏之前没告诉他,朱标对吕氏一族有了怀疑。知道吕本不满什么,吕氏柔顺道:“女儿也不确定太子心中所想,但女儿进宫多年,对太子脾性还是有些了解,真有什么,女儿也会早早通知父亲的。”这番说辞,让吕本脸色好看些,他相信吕氏不敢隐瞒,毕竟吕氏一族是她的依靠,尤其现在东宫孤儿寡母,朱允坟年纪小,朱标身后的势力他还掌控不了“太子实在过于仁慈了!“吕本走到吕氏对面坐下,摇头叹了叹,眼中却是不甘,“送到他手上的把柄,他居然还藏着掖着,对秦王等兄弟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
没错,吕本和太子一派的对那些藩王都没好感,他们希望朱标继位后能对藩王动手。
这些藩王不仅会对皇权产生威胁,也是洪武帝为文武大臣设置的一道山。总归来说,没人愿意看着藩王掌握实权。
削藩是大部分臣子都支持的。
可朱标不同于洪武帝,他没有那么重的疑心,更不专权。如果兄弟能跟他一条心,他是愿意重用信任他们的。
朱标上位,不会削藩。
既然如此,那他们就让朱标早点'看清现实’。他那些兄弟可都不是省油的灯,放任他们成长只会威胁到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