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桓氏最初只是安徽怀远一带名不见经传的小士族,后凭借赫赫军功,跻身东晋顶级门阀之列。

桓彝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立下赫赫战功,方能为家族谋得一席之地。机会终于来临,“王敦之乱”爆发,王敦凭借手中兵权,妄图篡夺东晋政权。桓彝毅然投身平叛,他智谋过人,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最终叛乱被成功平定。因在这场战乱中的卓越表现,桓彝为桓氏家族挣得了第一桶至关重要的政治资本。

桓彝的儿子桓温,先后三次发动北伐。公元354年,他亲率大军伐前秦。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旌旗蔽日。在战场上,桓温指挥若定,他的军队如猛虎下山,与前秦军队展开激烈厮杀。尽管北伐过程艰难重重,但桓温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取得胜利,令前秦军队闻风丧胆。这次北伐,让桓温的声望在东晋国内大幅提升。

而在公元369年,桓温发起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伐前燕。此次北伐,他调集了东晋的精锐之师,志在必得。但最终北伐因粮草不济等原因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桓温在北伐过程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实力,让他的声望和权力更上一层楼。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与人开玩笑。公元373年,正值桓温权势鼎盛之时,他却突然病逝。但却留下荆州、江州等战略要地的兵权,成为了他儿子桓玄日后崛起的坚实根基。

桓温的庶出幼子桓玄,无疑是桓氏家族最后的枭雄。他自幼聪慧过人,心怀大志,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桓玄凭借着父辈留下的军权网络,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开始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元兴元年腊八节,建康城十分热闹,可热闹里头又透着股子肃杀气。这腊八宴的消息一传开,各方势力就跟被捅了窝的马蜂,心思全被勾起来了。朱雀桥边,车水马龙,一辆辆牛车镶金嵌玉的,一看就知道是世家大族的,显摆着自家的权势和财富。车轮在石板路上咕噜咕噜地滚,声音沉闷,跟周围的人喊马嘶混在一起,乱糟一片。

“王兄,来得正好啊!”说话的是谢家三公子谢晦,这人一向洒脱张扬,这会儿正晃着手里的鎏金请柬,脸上挂着那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笑,好像这宴会他能一手掌控似的。他手指缝里还夹着个带血的指甲,颜色暗沉,血都干了,看着怪吓人的。仔细一瞧,这居然是今儿早上从桓玄信使身上弄下来的密函残角,隐隐约约还透着股危险的味儿。原来啊,谢晦早就觉得桓玄有猫腻,派人在信使必经之路设了埋伏,好不容易抢到这密函,就剩这么一角,可他机灵啊,察觉到里头藏着大阴谋,就打算在这宴会上试探试探大家。

正想着,他一眼瞧见自家侄女王神爱搀着司马元显下车。王神爱虽因半边脸被毁容而显得有些可怖,但依稀能看出她曾经的美丽与端庄,举止间仍透着大家闺秀的风范。她这半边脸的伤疤,是三年前为司马家传信给殷仲堪,被桓玄知晓后惨遭毒手留下的。在这局势复杂得像团乱麻的时候,这么个礼物,咋看咋像颗定时炸弹。王谧心里直犯嘀咕,桓玄送这珠子给王神爱,到底啥意思?是想拉拢琅琊王氏,还是憋着坏呢?他一下子警觉起来,感觉这场腊八宴肯定不简单,各方势力的争斗怕是要在这儿大爆发。

桓府正厅里,十二盏人鱼膏灯照得亮堂堂的,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看得清清楚楚,可又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桓玄举着个青铜爵,大摇大摆地在人群里走,故意不系甲胄的束带,露出心口那块狰狞的箭疤,这是五年前王恭打他留下的。他这么做,又是示威,又是警告。他眼睛扫过在场的人,眼神里透着股狠劲儿和野心。

谢晦突然大笑起来,这笑声打破了安静,却让人更害怕了。他说:“怕不是一杯清君侧,二杯清门阀,三杯清……”话还没说完,太原王氏家主王愉“扑通”一声倒在地上。王愉在朝堂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威风得很,这会儿却没一点儿预兆地倒下,七窍流着靛蓝色的毒血,看着吓人极了。这一下,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下子把表面的平静打破了。其实啊,是桓玄事先在王愉(历史上桓玄杀了王愉全族)酒里下了毒,就等着合适时候发作,好吓唬吓唬在场的人,打压打压这些世家大族,为自己篡位扫清障碍。<!---->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