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少了,是对方不要啊,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挑衅他老朱的威严。
朱元璋一拍板,太子朱棣又积极应和,还是出征的主帅,文臣们能说什么?能干什么?
这父子两有一个是能听进旁人话的吗?
而且,一国储君不顾自身安危,亲征北伐,说实话不少文臣是不支持的。在经历过上一任储君英年早亡一事后,要是朱棣再有个什么意外,怕是王朝真要动荡了。
大臣们该劝的都劝了,嘴皮子都磨出泡了,没用啊。洪武帝就不说了,他们习惯了,根本左右不了他的决定。再看看未来的皇帝朱棣,他们就想哭了。
担心的事还是来了。
那就是朱棣尚武,登基后怕是少不了发动战事。而且看样子,怕是御驾亲征的次数不会少啊。
一国之主怎么能把自己置于危险当中呢。
想想,文臣们就禁不住忧心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穷兵赎武都不是好事,大明看似稳定不少,实则内里还不够稳固。与民修养生息,慢慢发展,才是大明接下来应该要走的路。打来打去,耗的都是民力。
民不安,则生事端。
大臣们知道与朱元璋,朱棣是说不通了,朱元璋不是不支持与民修养生息,但他脾气上来说干就要干,而朱棣…大臣们放弃与他沟通。于是大臣们就一起把目光放在了他们的希望之星一一世子朱高炽身上。朱棣成为太子入主东宫后,朱元璋就为他置办了东宫官署,除了原本的王府官署成员,朱元璋还往里面添了不少文武大臣。这里面,朱高炽比较熟悉的就有杨士奇、杨溥,解缙几人。不过他们目前只是官职低微的小人物,属于话都插不上的。当时朱元璋还跟他提到过一个很有名的人,也就是方孝孺,就是那个被“永乐帝’一气之下诛十族的名儒。
诛十族是传言,反正在他梦里碎片没有诛十族。朱高炽听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发散了一下思维,尤其在朱元璋跟他提起另一个人物′齐泰′的时候,朱高炽差点就没能绷住表情。我滴老天爷啊。
建文三傻′之一啊,虽说比黄子澄好一点,但也就是相比之好一点。什么叫书生误国,纸上谈兵,这三位那是身体力行地给大家表演了一下。但朱高炽也就在心里吐槽了一下,这两人要真被皇爷爷塞过来,也不是不能用,其他不说,他们学问还是做得不错,可以往教育方向发展嘛,至于其它.……
算了算了,怕不吉利。
结果朱高炽刚一抬头就见他皇爷爷表情那叫一个一言难尽,就像憋了几天结果还是拉不出来的便秘样子。
朱高炽:“?”
朱元璋"….”
建文帝?
三傻????
朱元璋很想细问,但又直觉这东西不能细问,可能会给他的世界观带来颠覆性的认知。
只能默默猜测.…
后面朱元璋才从一次偶尔的心声窥听中得知,建文原来指的是朱允坟!朱元璋心中波澜起伏,久久平息不下来,面上却分毫不显。如果……
难道..…
事情还有另外一种发展,也就是他把位置传给了朱允坟,或者是朱标登基后没能坐多久就把位置传给了朱允纹,然后…朱允纹没守住!朱元璋心中跳动如擂鼓,却在后面把这两个他看好的良臣人选默默移了出去。
不明所以就受到冷待的齐泰:"?”
还有这辈子注定得不到恩典,只能当个教书先生的方孝孺:“???”当然这些在外人眼里根本引不起注意,毕竟朱元璋看中谁,宠信谁,那是说不准的,帝王的心思本就捉摸不透。
文官们也没心思关注这点微末小事,如今更紧要的是让他们的'希望之星以后坚定站在他们这一边。
于是东宫官署的几位代表,肩负着同僚们的期望和希冀,平日里见缝插针地给朱高炽灌输些圣贤仁君思想,论政的时候不忘时时用他们的理念影响朱高炒他们希望再见到一位像朱标的太子出现。
只是.….…事情似乎没他们幻想的那般美好。朱高炽不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年人,这些年又被朱元璋带在身边教了不少东西,尤其是最近两年,朱元璋与其说是在教朱棣,不如说他的重点更多是放在朱高炽身上。
而让朱元璋惊喜的是,朱高炽与朱标看似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要说朱标满心仁义,自小就被儒家圣贤思想给影响,又因本性柔软,手段仁慈的话,那朱高炽就是看似温厚,实则骨子里是与朱老四一样的狠角色。朱元璋就不免想到,这臭小子还是奶团子的时候就满口胡说:喜欢和平,不爱打架。
可事实是,这臭小子才两岁就能抄着鞋底子打架。满朝文臣明显还不能看透这臭小子的本质,在他看似温厚又满嘴′爱好和平'的斯文表皮哄骗下,以为朱高炽是他们文臣的希望,是他们能影响的。一些人还没反应过来,一些人也觉得有些不对了。尤其是目前还没话语权,但又能在一边观察朱高炽的文臣,比如杨士奇等人。
他们发现,世子朱高炽虽然每次都看似在附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