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皋皆 (第1/2页)
情何以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 迷界,丁未区域。 一头形如巨象的海兽,缓步前行。 它有一对洁白如雪的象牙,两只门板般的垂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若不是脊背上生有尖锐狰狞的骨刺,两侧还长有流线型的鳍,简直就与大象一模一样。 在这头刺象右耳内,盘膝坐着一个面容清秀的佩剑少年。 当然,这只是蜃王珠所制造的幻象。 姜望真身所在的刺象左耳内,瞧来空空荡荡,却是被蜃王珠所遮掩。 以神魂匿蛇的层次,能否操控海族本就存疑,在海主本相的演进之后,更是已经完全不可能。但吞噬几个毫无神智的海兽并替代,还是可以做到的。 姜望已经分出了三十四条匿蛇,操控着不同的海兽,在他划定的范围里巡游。 以海兽为第一层遮掩,如此为和碧珠婆婆的交锋争夺先机。 真身坐在刺象左耳内的姜望,手握一只梳妆小镜,沉入心神观察。 在度过飞雪劫之后,他才算真正开发红妆镜的种种妙用,譬如幻身,譬如洞察能力,当然目前最重要的,还是渡劫之后对神魂的强化。 度过覆海劫之后,红妆镜的洞察范围已经从五里方圆,到了五十里。 而度过问心劫之后,洞察范围没有提升,但是增强了洞察能力。如果说以前的红妆镜,是把一切映照在姜望眼前,姜望肉眼看不分明的事物,通过红妆镜也无法看清。那么现在则是,红妆镜已经先一步为姜望辨析细节,肉眼看不清的事物,可能通过红妆镜的视角,就能看得更真切。但这洞察能力究竟提升到了什么程度,倒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办法。 不过姜望本人现在更重视的,是另一个进阶——现在操纵红妆镜种种妙用,已不需进入镜中世界。 姜望其实很少选择进入红妆镜观测外界,实在是因为肉身寄于镜中世界,太危险了些。红妆镜一旦被打碎,直接肉身随之崩灭。虽然肉身随时可以跳出来,但毕竟有个过程存在,再短暂也有被抓住的可能。 现在安全性则提高了很多,观测环境,只需手握红妆镜即可。 姜望就在这头刺象的左耳遮掩下,以红妆镜观察外界。 五十里对外楼修士来说不算多远,但姜望当初能凭红妆镜在应对海宗明的时候占据先机,想来针对碧珠婆婆也不会全无效果。 唯一的问题大概在于,手握红妆镜,直接观察五十里范围环境的时候,神魂有一种隐隐的刺痛感。当然并不强烈,勉强可以忍受。隐隐约约有一个女子的哭声,不很明显,也不时常出现,但的确出现过。 姜望清楚,这还是他的神魂本源得到多次强化的结果。若换做得到红妆镜以前的神魂,恐怕就不止是感到刺痛这样简单。仅仅那个哭声,就足够喝上一壶的。神魂因之崩溃也不是不可能。 越是熟悉红妆镜,姜望就越是知道,红妆镜不是一件福缘极深的宝物,恰恰相反,它携带极深怨念、刻有顽固诅咒。 之前为什么要肉身进入镜中世界,才能使用一些功能,那其实是红妆镜对使用者的一种保护。身在镜中世界时,镜中世界本身隔绝了一些负面影响。肉身进入镜中世界,在探索范围外的那片茫茫迷雾里,到底隐藏着什么,还有待发掘。 但红妆镜本身,真非福缘之宝。 不过器物之用,决之于人。怨器与福器,也要看谁用。 胡少孟用红妆镜,仍然身死。姜望得红妆镜,却多次仗之逃生,便是如此。 因为红妆镜的负面影响,每过一段时间,姜望就必须停下来,将神魂涤荡干净,才再次进入观察。倒不是不可以强撑,只是若以削弱自身为代价来观察,未免得不偿失。 在停下来的时间,他就探索内府,努力修行。 正常情况下,他的选择应当是尽快完成洗罪,远远避开碧珠婆婆,毕竟双方战力确实有差距。 但对姜望来说,他绝不肯放过碧珠婆婆。同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碧珠婆婆对他的贪婪已经根本无法遏制,他想要避,对方不会让,所以他更要先下手为强。 纯以战力相较,他当然不是碧珠婆婆的对手,但战斗这种事情,又不是摆出境界对比就可以。一个孩童持刀偷袭,也能杀死成人。 他现在一身武备,只要占据先机,未必不能袭杀这老虔婆。 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耐心的比拼。 碧珠婆婆在浮岛附近守株待兔,而姜望在外圈,等那个等不到兔子的人离开。 耐心上姜望未必能赢,但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对道元的精细控制,让他比同境修士抵抗异化的时间更长。 那可是与当世真人“对抗”磨砺出来的精细掌控。 而这就导致,哪怕碧珠婆婆一直耐心等到她预计的最后一天,姜望仍然可以多撑一天。 他一定会赢得等待,而这将是他赢的第一步。 …… ……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对局,有人赢,就有人输。 放大到整个族群,整个世界,亦然如此。 无数岁月以来,应当说人族是牢牢占据了上风。毕竟海族当年是被“逐”至的沧海,而且跨越了两个大时代,也未能反攻回来。 在艰苦环境中逐渐演化成如今形态的海族,虽然比曾经的个体更强大,但这种迫不得已的适应,本就是失败的证明。 他们本可以生活在富饶安宁的现世,在风平浪静的近海游弋,在水清天明的江河徜徉。现在却不得不在环境恶劣的沧海,时刻迎战种种生死危机。 但话说回来,海族至今未曾灭绝,而且在可见的将来仍会长久延续,这亦是一种强大的证明。 人族由一代代天骄撑起脊梁,海族也有一代代强者奋发,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