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得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赏心悦目bagzone.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了应对明军的冬季有可能发动的攻势,多尔衮可谓是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应对,而相隔数百里外的宁远城中祖大寿也没闲着,但他比多尔衮表现的轻松多了,因为这次他是进攻方,他有足够的兵力和充足粮草储备以及后勤补给,更重要的是,他远离朝堂不参与内耗内斗,甚至都没有任何掣肘,这让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收复锦州的大计中。
所以他不急进,而是按部就班的徐徐图之,一切都从容不迫。
就连每天的生活轨迹都大致相同,早起去他家牌坊下走一圈,然后出城登北边首山远眺,再然后去西山脚下的校场操练将士,每日反复如此,雷打不动。
西山脚下的那个破土地庙还在,祖大寿每天都会去上柱香,然后在土地庙远眺西山,听吴三桂的手下说着那场轰轰烈烈的宁远大战的种种。
听不够,每听一次内心都澎湃不已。
宁远是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在这地方和鞑子干过太多次了,但胜利的却寥寥无几,但二十年前却有一场扬名天下的宁远大捷,那一次,祖大寿参与了,当然当时的主帅是袁崇焕,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满桂。
如今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主帅袁崇焕死了,满桂也死了,就剩下自个了,而这二十年内当真是风云变幻,物是人非,自己死守锦州弹尽粮绝之际不得不降,两年后却听闻宁远再次大捷,令其目瞪口呆。
二十年前那一次,后金军六万攻宁远,守兵只有一万,明军奋勇杀敌将后金军击退,是为大捷,二十年后,满清十万大军围困宁远城,吴三桂三万兵马守城,不光击退了清军还令其损兵折将,重伤满清筋骨!
当时深处敌营的祖大寿闻讯是惊讶万分,又十分不解,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如今都这么勐了么?
当年他可是和袁崇焕,满桂等名将联手才将努尔哈赤击退,如今吴三桂凭以己之力就能击退并重伤多尔衮的十万大军,当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么?
松锦大战之后,明军大将降的降,战死的战死,回去问罪处死的处死,所剩寥寥,活着的也如行尸走肉没啥斗志了,能堪大用的更是万里挑不出一个了,关外仅余吴三桂扛大梁!
这个外甥年少就成名,虽然勐,但短短两年时间也不至于勐到这个地步吧,这两年他理应举步维艰,怎生还如虎添翼了呢,真这么勐的话当初松锦大战明军也不至于惨败了!
所以,祖大寿一直怀疑宁远大捷的真实性。
直到他被换回来,才恍然大悟,原来明廷出了个奇才太监!
当然一开始他也怀疑这太监是不是也高起潜一个尿性,全靠吹嘘出来的!
但他见过常宇之后,就知道两人根本就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可与,之后在宁远的这一段时间,详细听了当时大战的种种,忍不住惊呼,明廷之幸,竟有如此有勇有谋之宦官。
他能将多尔衮的大军改变原本的入关路线骗到宁远,挖好坑等着,他能想着在西山里埋伏一支兵马,甚至从后偷袭多尔衮的先锋,这是他智,他又能率数千敢死队和号称无敌的满清铁骑硬碰硬而不落下风,这是他的勇!
再加上这一年多时间,听闻常宇四处平叛的种种,用尽了手段将内患平了七七八八,此时他对这个太监是由衷的佩服,所谓英雄惜英雄便是这种吧,虽然没见过几次面,但他对这个太监有了无比的敬佩和感激。
为什么还有感激?
因为常宇为他挡下了所有掣肘,能让他放开手脚干正事!
这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要知道松锦大战为何惨败?
原因种种,但没人比祖大寿更清楚,那就是主帅掣肘太多,特别是监军太监指手画脚让主帅各种顾忌处处忌惮,伸不开腰放不开手脚,而麾下诸将派系又多又杂,将领相互之间不信任,各自为战,各自行事,各怀鬼胎,一开战要么孤军深入,要门见死不救,要么撒腿就跑,简单一句话有组织,没纪律!
而如今,自他被交换回来后官复原职,无论朝堂上诸臣有多不满,但终究只是瞎嚷嚷没有人敢真正出手掣肘,要粮要钱再怎么不情愿终究还是给了,嘴上说他瞎胡闹光吃不干活,但也没有再遣监军太监过去,这背后自然都是常宇帮他顶着,挡着。
再说兵权,此时大明整个辽东其实就只剩宁远这座关外孤城了,巧了,兵马也是清一色的宁远系!
朝廷放权,有求必应,手握祖家祖传的宁远系兵马,你若再干不出点名堂来,回头你都没脸找借口!
报,总兵大人,马总兵回来了。祖大寿在土地庙旁边正望着西山发呆的时候,有亲兵急急来报。
马总兵,自然是指马科。
月前,祖大寿突然接到消息,马科已出关前来宁远。
当时让他摸不着头脑,心里头犯了滴咕,马科前来作甚?交接兵权?还是监视自己又或其他,毕竟马科也是曾经牛逼哄哄的人物,曾伏击八旗军,一战斩一千三百甲首,创下了明末单日单战场对清军的最高纪录,,令鞑子闻